福安一中學子走進茶鄉,來一場勞動融合研學的實踐探索
正值春茶采摘時節,福安一中高二(13)班的學生們依托本地茶園特色,走進福安市西北部社口鎮——中國名茶“坦洋工夫”紅茶發源地,來到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體驗·勞動·探究”為主題開展一場與茶文化相關的勞動與研學相結合的社會實踐。
學科知識融合探究,地理課堂轉移到茶山。班主任周國紅介紹社口鎮地理環境特征,同學們通過觀察環境、接觸土壤,直觀地了解茶葉自然生長環境。
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 “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社口鎮具備怎樣的優越條件才能種植出這么好的茶葉呢?對此,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林博士向同學們進一步介紹社口的優越自然環境,帶著同學們進入茶樹種質資源保存中心,上千款茶的品種令同學們大開眼界,有助于同學們進一步深入對茶葉文化的調查研究。
同學們參與采茶、制茶勞動實踐,體驗制茶全過程:采青、萎凋、殺青、揉捻和烘干。
茶葉剛剛泛青,佇立在茶科所蒼翠的茶園里,淡淡的茶香撲鼻而來,親自體驗采茶的樂趣,這是一次親近大自然的絕妙體驗。
可別小看小小的采茶,里面的學問大著呢!“采摘鮮葉時盡量保持鮮葉的鮮活度,不要讓鮮葉受到損傷,可以直接折斷……”在林博士的專業指導下,同學們秒變采茶工人,采摘一芽一葉,輕采輕放,一絲不茍!
也許不那么專業,但那認真勁兒絲毫不輸采茶師傅! 制茶車間里,萎凋,殺青,揉捻,干燥……每個制茶環節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在林博士的演示下,同學們了解了剛剛采摘回來的鮮葉是怎樣制作成干茶的。林博士特別介紹了歷史上坦洋工夫初制過程中重點步驟“萎凋”工藝。
林博士詳細講解“殺青”、“揉捻”,并帶領大家親手制作。
“人間最美四月天,采茶實踐收獲豐”。通過本次勞動教育與研學旅行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同學們對“坦洋工夫”茶葉優越的自然生長條件以及品種進行了調查研究,加強了生態文明教育,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魅力,豐富了校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