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利推進我市各校校本教研及優質、特色校本課程的全面開發與實施,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校本課程的多元化與特色化,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實現“五育融合”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的落實,實現在“雙新”背景下學校的多樣化發展,2021年11月25日—11月26日,福安市省級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校本課程教學開放活動暨寧德市省級示范高中建設學校教育共同體校本課程教學開放活動在福安一中溪北洋校本部成功舉辦。全市各高中學校教師代表,福安一中教育共同體學校政和一中、周寧一中、周寧十中和壽寧一中教師代表參加了活動。
11月25日下午,福安市教育局黨組書記、系統黨委書記、局長林成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系統黨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陳錦華,廈門外國語學校石獅分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肖驍,福安市教育局中教股負責人劉銳華,福安市教師進修學校領導及各學科教研員和福安一中黨總支書記、校長陳平生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福安一中副校長繆向光主持。
本次校本課程教學開放活動以“深化課程育人,推進五育融合”為主題,從“德智體美勞”五個角度設置了10節公開課,通過公開課觀摩、課后交流研討,展示了福安一中在創新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的部分成果,為兄弟學校的課程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
福安一中校本課程體系以及30多個優質、特色校本課程展板
第1節
校本課程名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開課課題:穿越千年,“廉”續薛令之
授課教師:王巧月
課程介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的血液。青年學生要自覺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秱鞒袃炐銈鹘y文化》校本課程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切實感受福安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自覺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者。由王巧月老師主講的校本公開課《穿越千年,“廉”續薛令之》在高二( 19)班教學。王老師立足學情,在高二學生學習《哲學與文化》,掌握文化的相關知識,具備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計“尋找身邊的廉文化,傳承優秀的廉勤文化”教學主題。課堂以“穿越千年,認識薛令之”、“回到2021,‘廉’續薛令之”為主要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實踐調查法、材料收集法、合作探究法,將課堂指導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第2節
校本課程名稱:創客與創新
開課課題:智能藥箱設計
授課教師:呂少永
課程介紹:
呂少永老師主講的“創客與創新”校本課《以“智能醫藥箱”為例》,以市面上已有的普通藥箱和智能醫藥箱的功能對比來導入新課程,指導學生觀察分析“雙11”物流包裹數據、各個菜鳥驛站收發包裹的情況,討論包裹存在的問題,形成對“項目研究的背景”的清晰認識,進而生成“項目需改進的問題”。課堂引導學生按照分組討論,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設計制作方案;確認需要的器材、準備器材;制作、調試、修正、完成的研究程序來設計研究課題,啟發學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現象發掘研究發明的新課題。
第3節
校本課程名稱:傳統工藝之木工傳承發展
開課課題:榫卯結構賞析和實踐
授課教師:劉江寧
課程介紹:
劉江寧老師的校本公開課《榫卯結構賞析與實踐》以“什么是榫卯結構”“同學們知道的榫卯結構有哪些”等問題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認識榫卯工藝的歷史和成就。通過播放“經典榫卯結構”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進行鑒賞交流。課程還設置了“經典榫卯結構6棒魯班鎖體驗和簡單榫卯結構”實踐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配合,在拆解、拼裝、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榫卯結構的認識。
在校本課教學經驗分享會上,劉江寧老師作了主題為《傳統工藝之木工傳承發展——榫卯結構賞析和實踐》的講座。劉老師指出,木工校本課程的設置旨在從精妙的榫卯結構開始,帶領學生切實感受傳統木工工藝的精妙和智慧,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意義。通過“心傳身授”和“體知躬行”的教育過程,讓學生身體力行中國匠師“強力而行”的敬業奉獻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興利除害”的愛國為民精神。課程將現代科技手段,如 3D打印、激光切割等與木工實踐相融合,為木工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思路,培養通用技術核心素養圖樣表達、工程思維、物化能力,實現了與勞動教育的融合。
第4節
校本課程名稱:高中數學史選講
開課課題:中國古代數學瑰寶·算經十書之周髀算經
授課教師:林旭
課程介紹:
林旭老師主講的《中國古代數學瑰寶――算經十書之周髀算經》以“唐朝穿越之旅―一國子監”為教學情境,帶領同學們領略了古代數學課堂的風采。林老師通過對國子監中的數學教材《算經十書》進行介紹,重點講解了《周髀算經》中的“勾股定理”、“矩的用法”、“陳子測日”等典故,配合現代化的數學動畫演示,讓古籍動起來,林老師還結合學生數學學科學習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啟發學生從古籍中汲取數學思維的智慧,真正做到了“古為今用”,讓學生和聽課老師們對數學課堂都有了嶄新的認識。
在《高中數學史選講》校本課教學經驗分享會中,林旭以《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強調了課標中“提出數學文化應融入日常教學”這一要求。林老師認為數學史作為數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應用?!端憬浭畷穮R聚古代數學先賢的汗水與知識,其中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在數學以及其他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作為校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來源。分享會還對校本課設計思路――文學與哲學價值、數學的實用性、數學思想的生成性、考試中的價值進行了詳細地介紹。
第5節
校本課程名稱:生活化學
開課課題:稻花香里說膠體
授課教師:占文芳
課程介紹:
占文芳老師主講的校本公開課《生活化學·稻花香里說膠體》以“感受中國傳統美食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感受化學在生活實踐中的重要應用,體會化學之美”為教學目標,課程設置了豆腐的起源與制作流程、動手實踐、體會膠體性質的應用、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四大教學環節,通過指導學生制作豆腐,將化學學科知識與生活進行了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提升了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在《生活化學》校本課教學經驗分享會中,占文芳老師主要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解說。她指出,對豆腐的起源和傳統制法的介紹,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美食,而且依照傳統流程制作豆腐,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通過煮豆漿的易粘鍋,點兌的溫度和動作控制,讓學生體會到條件控制的重要性,認識到過程如何決定結果。在制作豆腐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膠體性質的應用,使知識從課本走向生活,培養了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6節
校本課程名稱:體育與健康(擊倒模塊)
開課課題:擊劍的攻防與實戰
授課教師:陳明
課程介紹:
由陳明老師主講的校本課程《擊劍的攻防與實戰》,作為我校特色校本課程之一,一直以來都深受學生們的喜歡。本節公開課,同學們的參與熱情高漲。陳老師簡單介紹擊劍課程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擊劍運動起源、發展和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擊劍這項古老而文明的競技運動。公開課主體部分主要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擊劍技術中的實戰姿勢、基本步法、還擊技術、組合技術和實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敏捷性、思考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
擊劍校本課程是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的結合,是運動競技與健康教育的融合。擊劍的攻防與實戰訓練能鍛煉人的反應協調能力和靈敏性,提高人的專注度和縝密思考能力,增強人的意志品質,形成冷靜、沉著、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參與比賽中還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第7節
校本課程名稱:體育與健康(籃球模塊)
開課課題:籃球——快攻與攻守轉換
授課教師:王昊宇
課程介紹:
由王昊宇老師主講的校本課程《籃球:快攻與攻守轉換》以“開始熱身部分、學習提高部分、恢復整理部分”為主要教學環節,指導學生進行了過人技術訓練和快攻與攻守轉換訓練。課程教學目標清晰,通過本課練習,使學生掌握快攻技術與攻守轉換的重要性,并在比賽中更合理地運用;發展學生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培養學生樂于實踐、勇于拼搏、克服困難的優秀品質,提高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在校本課程《體育與健康課程(籃球模塊)》教學經驗分享會上,王昊宇老師對籃球校本課程作了詳盡的介紹。王老師指出,籃球課是我校重點建設的體育項目之一,課程主要面向對有籃球專長的學生,旨在培養品學兼優的籃球特長生。我校于2015年重新恢復招收籃球特長生至今,已培養了十多位籃球國家二級運動員。我?;@球隊在近幾年省、地、市舉辦的高中生籃球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為全國各大學輸送了優秀的籃球后備人才。
第8節
校本課程名稱:體育舞蹈
開課課題:拉丁舞——倫巴《大魚》
授課教師:李婷婷
課程介紹:
由李婷婷老師主講的《倫巴——前進后退步的拓展練習》公開課以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前進后退步拓展步伐的動作方法,完善前進后退步的技術動作;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上肢與核心力量,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課堂學、練,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團隊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發現美、展現美的良好品質為教學三維目標。在動作與音樂的協調配合中,李老師指導學生進行了“倫巴——前進后退步的拓展練習”、“體能練習”等豐富的課程活動項目。
在《體育舞蹈》這門校本課程教學經驗分享會上,李婷婷老師作了主題為“福安一中體育舞蹈校本課程簡介”的發言。李老師介紹到:體育舞蹈課程包括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拉丁舞等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拉丁舞等多種多樣的體育舞蹈形式。主要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磨煉意志品質,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發現美、展現美,為將來進入更加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第9節
校本課程名稱:造型基礎與雕塑語言
開課課題:雕塑——形體之美(泥塑實踐創作課)
授課教師:李耿
課程介紹:
由李耿老師主講的《雕塑形體之美》從“雕塑定義與表現形式、不同場域中的形體之美、意象表現詩意情懷、抽象之觀念表現”幾大模塊進行教學設計,并在授課過程中傳遞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寫意精神對于雕塑創作的重要性,要求同學們要注重形體與材料的創新之美。鼓勵學生嘗試用中國書畫與音樂律動等不同藝術語言創作表現有象征意義的雕塑作品形象,深入理解中國畫中深邃的象征意義和雕塑的文化內涵。課程還設計15分鐘的課堂創作,通過國畫與音樂律動和泥塑心法感悟分享等方式,嘗試創作出具有傳統文化寓意的作品,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課堂富有創新性和挑戰性,主題要求鮮明,極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增強熱愛民族藝術文化的感情。
在《雕塑藝術》校本課程教學經驗分享會上,李老師緊扣核心素養,注重立德樹人,從雕塑藝術教學的意義與價值、五育并舉,學科融合、教師示范等方面對課程教學進行了經驗介紹。
第10節
校本課程名稱:茶藝生活美學
開課課題:人走情常在——坦洋工夫紅茶茶藝
授課教師:吳貞
課程介紹:
由吳貞老師主講的校本課程《人走情常在一一福安坦洋工夫紅茶茶藝》設計了“課前組織教學、紅茶理論知識講解、茶葉審評實踐、藝術表現實踐、素養達成”等教學環節,帶領學生和聽課教師了解福安茶葉基礎理論知識,探究坦洋工夫紅茶的前世今生,掌握紅茶習性和功效。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學生觀看吳老師的茶藝展演、學習、實踐操作和研討,激起熱愛家鄉的情懷。吳老師還引用習總書記在寧德擔任市委書記時說過的“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掌握所學茶藝知識,利用網絡各個多媒體平臺推廣福安茶文化,為家鄉茶文化傳播和促進經濟創收盡一份綿薄之力,達到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近年,我校師生依托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平臺開展茶葉主題的社會實踐,如:《福安茶文化的探究》(組長黃子凌)、《福安坦洋工夫茶發展狀況與思考》(組長陳佳玲)、《我市茶產業生產情況調查分析》(組長林詩涵)、《茶的認識及商業化處理》(組長陳建澤)、《我市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治進程的調查》(組長陳靜)、《認識茶文化》(組長劉德昕)等,從而對茶葉生產現狀和茶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學生分工明確、團隊協作,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考察茶葉生產基地、茶場,采集各種茶葉樣本,采訪茶企負責人和制茶大師,進行問卷調查,總結學習心得,留下了大量豐富的研究學習成果,拓展了視野,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開放而深入的研討會中,本次校本課程公開教學活動圓滿結束。本次活動進一步明確了學生發展為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探討了課程建設對育人目標的的作用。福安一中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將立德樹人與五育并舉的教學理念有機地融入,通過多樣化、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备0惨恢幸郧罢八季S超前謀劃,深化課程育人,推進五育融合,構建了由基礎素養類、拓展深化類、實踐探究類三個層次共計80多門課程組成的綜合課程體系,涌現出許多優質而富有校本特色的課程。福安一中將依據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深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和拓展,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供稿|校本部教務處
文字|阮寧寧
編輯|陳 焰
初審|李 錚、陳曼山
復審|繆向光、陳 雄
終審|陳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