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漸濃,恰逢農歷廿二日,福安一中初一(4)班的部分同學,在家長,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項別開生面的跨學科研學實踐活動《我身邊的年俗——人間逢小年,祭灶話團圓》。這也是福安一中響應《教育部辦公廳關于認真做好寒假期間“雙減”工作的通知》設計的“五育融合”寒假作業的一項內容,以實踐性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在寒假期間堅持規律作息、鍛煉健康體魄、培養廣泛興趣、參加社會實踐。
孩子們走出課堂,來到了穆陽蘇堤的一個百年老字號糕餅店,探訪祭灶糖里的傳統文化。
小店里,老師傅正在制作傳統年味炒米糕,同學們饒有興味的觀看師傅制作的流程:豬油熬制麥芽糖,炒熟的生脆的糯米,去皮的花生仁,顆粒分明的黑芝麻,分層次倒入在大鐵鍋中,兩個師傅用大鐵鏟在鍋中不停翻炒,出鍋,切塊,香氣四溢……
活動之前的籌備會上,同學們已經針對小年習俗文化主題,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分組分項進行討論,提煉出一系列問題。
“祭灶糖主要原料有哪些?它符合人們的健康飲食觀念嗎?”“師傅,你怎么知道什么時候糯米可以下鍋,什么時候可以起鍋了?”“您這項手藝傳承到現在已經三代人了,這過程中您有想過放棄,去從事別的職業嗎?”“這十幾種祭灶糖都各自有它們的名字嗎?有什么寓意?”“現在人們還喜歡這古老的口味嗎?它的銷路怎么樣?酒香不怕巷子深嗎?”“做這一項工作給你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你們家的日子是不是越過越好了?到小陳師傅都第四代人了,還會堅持嗎?”......走出課堂的孩子有滿肚子的疑惑,原來課堂上所學就是生活中所示,生活的天地更為廣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小的一粒祭灶糖吃的不僅是年味更是有煙火味的生活。
同學們從語文課上傳統年俗文化祭灶糖的前世今生故事分享,美好寓意寄托,到手工藝師傅匠心傳承,良好的身體素質,樸實的勞動習慣,熱愛生活的樂觀善良,從生物課堂麥芽糖的制作到數學課上所學關于成本,銷售,利率,年收入到思政課上關于民生狀況的調查,到歷史課上關于鄉村振興的時政熱點的分析,還從美術課上學到的一點知識給師傅建議如何改良包裝,推廣產品......
師傅邊制作邊耐心講解,同學們認真傾聽,及時記錄,嘴里嚼著剛出鍋的炒米糕,盡管探究還顯稚嫩,卻已經能看出初中孩子的思考,以一粒小小祭灶糖這個家鄉舌尖上的美味引申出社會生活,文化傳承,鄉村經濟振興,黨的改革開放給家鄉歷史帶來的變遷,等等問題......
活動結束,回程時,同學們還特地走進穆陽的文化古街,品嘗了扁肉,在扁肉店因地制宜整理桌椅開起活動總結會,把此次的探訪成果和最后的整理資料成果呈現進行了分工安排。
家長們驚呼:從前過年,習慣性的就是讓孩子早早完成作業,然后帶孩子們出去吃吃玩玩,像今天這樣的探究研學開闊了視野,打通學習與生活的橋梁,又學又玩,學有所獲,輕松快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德智體美勞”融合的減負教育。
來源 | 今日福安(ID:fuanxw)
供稿 | 老校區初中部
文字 | 王小平
初審 | 林擁鋒、陳曼山
復審 | 陳 明、陳 雄
終審 | 陳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