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參賽瑣記 鄭壇建
張 炯
我是在抗日戰爭末期進了省立三都中學,也是今日福安一中的前身。
那時這所中學直屬于省教育廳管,是閩東北七個縣的“最高學府”??梢娕f社會教育的落后和三都中學的重要。它原在三都灣的島上,因日寇占領了三都島,學校遷到福安城郊的坂中村。在村邊蓋了幾間平房當教室,把村中一個廟,兩所祠堂都變成學校的一部分。學校附近有田野,還有大片森林,長滿灌木叢和高聳的松樹。樹林外,流淌著碧水盈盈的富春溪。
我開始上初中一年級時,寄住在表姨媽家。她丈夫是這個中學的教員,叫姜慕先,國學根底深厚,長著一個紅糟鼻子,教高中語文。那時教員都租住村民的房子。他們家有四個男孩,兩個比我略大,兩個比我小,全家住兩間房子。本來有四個孩子,加上我就五個了,只好在房里并排鋪了幾張門板,作為我們的“集體宿舍”。一個學期后,我才住到設在一座祠堂改裝的學生集體宿舍去。這個學校,雖然抗戰時很簡陋,但老師水平卻很高。當過大學教授的郭虛中先生那時也住在村子里教高中。
一次上課時,我從教室窗口忽然看到街上走過一排隊伍,是國民黨的士兵押著一大串被他們抓來的壯丁,那些壯丁非常讓人可憐,他們不但衣裳破爛,像叫化子一樣,而且手臂都被一根鐵線串著,步履蹣跚,仔細一看,那鐵線居然穿過手臂的肉里,非常殘忍!這景象讓我終生難忘!感到當時政府的可惡和黑暗!
那時學生的生活,自然很困苦。在集體食堂吃飯,也沒有什么菜,集體宿舍孳生很多虱子。那時我媽媽住在城里,有一次我回家,媽媽把我的毛線衣脫下來,毛線衣的每個孔里幾乎都有一個虱子。媽媽只好燒一鍋水,把毛衣放進鍋里燒沸,把我頭發也剃光了,這樣來治虱子。在祠堂里住,我還得了一種流行病,就是疥瘡,身上長了很多疹皰,又痛又癢,還流膿水。因為長疥瘡,學生集體宿舍不讓我住了。學校有個老師,是我爸爸的朋友,叫張文衡,福鼎人,讓我住在他租的農家房里,放張小床讓我睡。常常我睡覺了,他還在那里批改作業。當時,我身上的疥瘡癢得不得了,撓得血淋淋的。后來,用硫磺膏涂了很久才治好。
升到初中二年級時,我媽媽被這所學校聘為圖書館管理員,我就和媽媽住在校圖書館里。圖書館原是一座廟宇,樓下前堂變成學校的禮堂,后堂改建成女生宿舍。樓上則被改建為圖書館的藏書樓。一下課,我就鉆到藏書樓看書。那一陣我讀了許多課外書,有歷史,也有地理的書,我特別迷上了看小說,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小五義》《七劍十三俠》等。這些書多有結拜兄弟,相互幫助,講究“打抱不平,行俠仗義”,無形中給我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影響——討厭富豪,同情窮苦人!由于課余時間都去看各種書,正課便沒有學習好,期末考試竟然多門不及格,便留級了。這自然給我很大的打擊!但留級后的又一學期,抗戰勝利了。學校遷回三都島上。
從福安去三都灣,我和同學們必須先步行五十里到縣南的賽岐鎮,從那里乘小火輪或木帆船沿著富春溪下游的賽江南下,出了白馬門的江口才進入三都灣的青山碧海。從福安偏僻的山區來到三都灣,使我頓時心胸開闊,為海灣的寬廣和風光的秀麗浩蕩而振奮不已。但沒有想到學校所在的三都島,卻被日寇破壞得滿目瘡痍,一片荒蕪。島上小鎮所有的房子都被日本軍炸平了,只剩下小街道上光禿禿的水泥路,慘不忍睹!我們學校搬回去,島上唯一完好的建筑是建在半山上的海關洋樓和天主教修道院。因為海關是洋人管的,修道院里住的也是外國的修女,穿著黑袍子,扎著白頭巾。
我們學校的高中部只好自己在海邊蓋了些簡易平房。而初中部則借用離三都鎮兩里路外的、建在半山上的一所沒有完工的教堂。同學們來自幾個縣,大家自己動手鏟平坎坷不平的泥土地,當教室;樓上有地板,把堆積的雜物清掃干凈,當宿舍。在這艱苦的環境下,新學期我居然期末考了個第一名,老師給我題了“智圓行方,品學兼優”幾個字來褒獎我,升到初中三年級上學期,同學們竟把我選為初中部的學生自治會的主席。我開始有了政治覺悟,對舊社會國民黨統治越來越感到不滿。而當局特務殺害聞一多、李公樸先生,引發全國學生和公眾抗議。我們也卷入了抗議的學潮,我被疑為“異黨分子”。幸虧有幾位老師為我辯護,說我只不過十四五歲的孩子,不可能!這才以曠課論處,迫我離校。沒有想到,我后來去福州考上高中,真正參加了地下革命工作。
如今我年已九旬,回憶起來,那時中學教過我的許多老師,仍然歷歷在目!他們的教導,不僅使我學到許多知識,也塑造了我行事做人、愛國憂民的初步品格。讓我一生受用和感激!
【著名校友簡介】
教育隨筆
省第五屆中小學教師教學大賽參賽瑣記
2022年4月23日
注:鄭壇建老師榮獲福建省第五屆中小學教師教學大賽三等獎。
散文雅舍
詩歌回廊
問 月
李 同
怎樣才可以見到你的聲響
有沒有亙古播放的廣寒印象
怎樣才可以聽到你的清香
有沒有凌越空明的星宿傳輸
即來的三五之夜
山人和巖泉一起期盼
一如天底下的萬千物靈
海畔音波喧騰
山坳澗流濺翠
松香落入竹影
月圓的時候,窗欞溢進波光
案前譜有少陵的韻轍和子瞻的呂律
山人做起了碧潭似的夢
潭心映月,情怡如茸如萸
古風雅韻
時令詞兩首
陳曼山
惜分飛 · 春暮
漏下斜陽依小院,
墻角枝頭懶懶。
風過蛛絲卷,
無聊閑數枝長短。
濁酒一杯愁一片,
心事無端細揀。
記得春風面,
當初相識空相看。
憶王孫 · 谷雨
些兒涼雨滴階前,
幾個殘花猶自憐。
時節匆匆百事遷。
莫憑欄,
柳絮紛紛谷雨天。
習作天地
【點評】
這篇習作最為出彩的,是細膩生動并貫穿全文的心理描寫。這些描寫直接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把小作者戰勝迷茫的心路歷程表現得十分真切。如:“一陣哭泣聲傳入耳,我想去尋那源頭,卻發現竟是我自己”仿自《懸崖上的一課》,異曲同工地表達了因迷茫而產生幻覺的心理狀態。難能可貴的是,在展現心理變化的同時,還適時穿插室內與窗外的環境描寫,融情于景,情隨景變,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人物心境。結尾“云開霧散”,以景結情,更是巧妙地點明了文章主旨。
(指導老師:林擁鋒)
青春向陽,不負芳華。先哲梁啟超曾言:“天下事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睙o數先輩用血肉之軀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未來吾輩青年唯有接續奮斗,行而不輟,方能續寫九州鏗鏘之華章。
奮斗是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堅守內心本真,在黑暗中散發光與熱?!镀椒驳氖澜纭分性裕骸叭颂幵谶@種默默奮斗的狀態,精神就會從瑣碎生活中得到升華?!睍兄v述的是一代年輕人的成長與奮斗,它凝結著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記憶,無數平凡人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就如小說主人公孫少平,被生活打擊卻從未放棄熱愛生命,渴望通過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許,在那個平凡的世界里,生活不是一場華麗的盛宴,而是維持生存的殊死搏斗,即便是降生懸崖絕壁的野草,也不忘春來時積蓄雨露,絢爛盛放。
奮斗是即使遭受生活的磨難,仍然能夠對未來懷著憧憬的那份執著與勇氣。在綺紈之歲里志存高遠,享受奮斗,方能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葳蕤的花朵。在索契冬奧會上摔倒后,外界的質疑如風暴般朝著年僅十九歲的羽生結弦席卷而來,他深知這是生命給予他的磨礪。在困境與挫折面前,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迎生命的洪流而上,用堅持與奮斗以馭逆境,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成就了如今的羽生結弦。人生縱使歷經艱難險阻無數,縱使周遭質疑不絕于耳,我們只顧無言奮斗抵御風暴,毅然前行。
奮斗不是喊口號,而應見諸具體行動,在奮斗中錘煉自己。君不見全紅蟬在懵懂稚嫩的年紀刻苦訓練,終在東京的十米跳臺上蛻變成蝶;君不見左思在門閥政治的毒害下不愿向世俗屈服,潛心修煉文章,終以一紙《三都賦》名震天下;君不見張芝在高官厚祿的誘惑面前不為所動,臨池學書的勤勉刻苦、砥礪奮斗使他在書法上青史留名。所以,我們不應害怕挫折,而應該邁出奮斗的腳步去書寫獨特的篇章。又如,魯迅深耕文學園地,執筆為劍,仗義為言,致力于喚醒國民精神;史鐵生堅毅樂觀地面對苦難,積極用文字書寫靈魂深處的痛楚與感悟;“月宮一號”的總設計師劉紅,致力于研究極端條件下的人類生命保障,在奮斗追夢的路上步履不?!纱擞^之,苦難不是人生的負資產,艱辛不是未來的絆腳石,只要理想之火不滅、奮斗之志不移,人就可以超越平凡,走向卓越。
歌德說:“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為之而奮斗?!闭\如斯言,成長道路上充滿未知,我們便在未知中探索,手持一把名為“奮斗”的利刃,劃破暗夜,刺向磨難,努力克服所有挫折,在凜冬散盡星河長明的時光里書寫青春的芳華。
文章圍繞“奮斗”這一話題,展開三個層面議論:一二層面分別從“平凡的日子”、“遭受磨難的日子”兩個角度來分析論證“人生需要奮斗”這一中心,第三層面則從具體行動角度闡述如何奮斗,結構清晰嚴謹。文章語言上長短句結合,抒情議論一體,縱橫捭闔,文筆暢達,情感豐富;文章以名言開篇,以名言作結,表現出小作者良好的閱讀和積累習慣。
風吹了很久,帶著肆意飄揚的銀杏,飄進了我的課桌,剎那心神搖曳。
陰沉的天氣,卻也微風習習。聽著本子上有節奏的嗒嗒聲,感受著滿堂朝氣,眨眼間,我便進了那片屬于讀書人的世外桃源。清脆的鈴聲,一下子將教室中的同學拉回現實,他們呼朋喚友,七扯八拉,帶著青春的動力,沖向那座“圣地”——食堂。身邊的聲音突然嘈雜,但我依舊無動于衷。待到人群漸漸散去,窗外便響起了羽毛球的呼嘯聲。從安靜又轉回安靜,好像,什么都沒變,班上還有零零散散幾個“低頭族”。不知道誰突然拍了我的肩膀,我身子一顫,如同驚醒,朋友將手指放在嘴前,示意噤聲,又指了指窗外,原來他們已經來了呀!我不情不愿地放下手中筆,跟著他悄悄地離開班級。
風輕輕地吹過,沒有帶走他們,但他們卻已走遠。
性子散漫的我,慢慢地跟在他們身后,雙手枕著頭,抬頭看著略帶昏暗的天,它不是天青色的幕布,倒像是宣紙,上面的水墨星星點點,伴著風散去,蕩去。前面那群人還在為等下吃什么而“大打出手”,互相“踢著皮球”??粗麄兺骠[,我的嘴角不自覺微微上揚,一切好像都還在,盡管他們漸漸遠去,但世間的冷暖,再不是如人飲水。我與他們心對心,他們于我,也不再是風輕而云淡了。
風,飛快掠過我的肩頭,順著發梢,拂面而過,帶著沙沙細語。我下意識回頭,漫天的銀杏,伴風起而落,洋洋灑灑,像一個個符號,從天上緩緩落下,落在那條柏油路上,飄進了教室外的走廊上,帶著金色,宣告著,秋之初。
“快走啦!還傻站在那干啥呢?再晚就沒飯吃嘍!”
一句話將我從漫游的思緒中拉回,一個朋友回過頭,拽著我的袖子就往前跑,他們在跑,我也在跑,我跟在他們后面想盡力追上他們。漫天的金黃,大大方方地跟著銀杏樹,伴著風里的玩鬧聲,順著你我之間的思緒,逐漸模糊。天邊的云可能淡了些,有些許露出了那張天青色的幕布,這條路上充斥著嘻嘻哈哈的懶散……
春來秋去,不知道多少日子,又熬過一個冬天的銀杏樹總算不再光禿禿了,一點點綠色爬上了枝頭,雖不復滿樹金黃的過去,但它也在這個春天里,努力地生長著,綠油油的,也煞是可愛。
伴著夕陽的傍晚,你來找我。還記得那天下午,我看著你,你看著我,夕陽西下的霞,灑在你身上。你慵懶地靠著墻,抬著頭,聽著我的玩笑,不時抬頭看著天空,藍湛的天,帶走了籠罩在山頭的那抹霧氣,大大方方地把翠綠現了出來,證明這是春的痕跡。
記憶中我看著你的側臉,余暉伴著溫柔,風吹起了發絲,帶著銀杏,剎那心神搖曳。
有的人走了,但是還會回來,友情帶著浪漫,順著銀杏樹,不再走遠,慢慢長大。
我看著桌上的那朵“銀杏花”,笑著在心里說:
“不會再走了?!?/span>
風伴著鳥啼,可能回來了。
文章通過作者與朋友們去食堂這條路上發生的小事,來紀念隨時間流走的友情,行文間暈染淡淡的愁緒與感傷。文中的銀杏樹不僅是友誼的象征,更是作者的一方精神世界,一種祥和自在的生活態度。篇末,“你”的出現,是對未來、對友誼終會歸來的期許,這便是剎那間“搖曳的心神”。
文章銜接自然,帶著作者的情思,以及對于銀杏樹的獨到見解。漫天銀杏洋洋灑灑,回首可望,春去秋來,友人靠著墻,學習之余,有了一隅心靈棲息地。我們用一種“悠然見南山”的自在,去等待,等待那些歸來的“銀杏花?!?/span>
“眾”人“奮”楫,時“和”歲豐
五育通感
啊,溪北洋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雕塑
李耿
材質:鑄銅
規格:105cm×65cm×120 cm
供 稿|福安一中《靈谷文苑》編輯部
刊名設計|劉江楠
封面設計|何 俊
初 審|陳曼山
復 審|陳 雄
終 審|陳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