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記憶
閩東日報社 張文奎(2005屆校友)
今年母校福安一中將迎來120歲生日,感慨時間真的很快,2002年剛入學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一晃眼二十年就過去了。
母校之于學子,就像故鄉之于游子,她給予你的一切無法用任何物質去衡量,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而立還是不惑之年,你總會把她賦予你的青春記憶一遍遍的拿出來翻曬、咀嚼,隨著年歲的增長,她都會讓你一個人每每想起,會心一笑。
那么福安一中的魅力在哪里?我思考了很久,將20年來點點滴滴在腦海中串起來,這種魅力的輪廓逐漸明晰起來,她的魅力在于帶給學生自信和集體榮譽感。
和福安一中的緣分,其實要從我出生就可以說起,我的名字就是福安一中一個退休老師取的,五行缺土,又希望會念書,便取了“奎”字,名字聽起來似乎很大很囂張,但是注定和“念書”這件事分不開了。
后來初中按片劃分學校,我成了城北中學第一屆的學生,而城北中學所在山頭隔著一條新華路的對面山頭,便是福安一中。初中老師每天上課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要努力考上對門山的那所高中,一只腳就跨進了大學門檻?!?/span>
事實也是這樣的,作為一個縣級市里的“頂級學府”,就像美國的常青藤,永遠是一座標桿,哪怕你是踩著分數線爬進去,走出門就是自豪的,不僅你自己,還有你的父母。幸運的是,這種自豪在還沒開學就能深深感受到。
和福安一中的緣分之深,除了名字,還有入學。高一那年剛好遇上福安一中百年校慶,就在2002年那個暑假,學校通知所有被錄取的新生到學校排演團體舞蹈,至今想起母校,腦海里馬上響起的的就是“都說你的花朵真紅火,都說你的果實真豐碩,都說你的土地真肥沃,都說你的道路真寬闊……”以至于有一年在美國自駕旅游中,看著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華人,心中哼起來的還是這首歌,這種根植于心的愛國是母校教給我們的。
那是第一個沒有暑假的夏季,在福安一中的操場上,隨著《祝福祖國》優美的旋律從廣播中傳出來,同學們就將一把大紅綢扇子舉過頭頂,然后一排排依次向前沖,然后循著旋律的變化,不斷變幻出各種造型,這是我們獻給母校的第一份生日禮物。同樣,也是母校給我們上的第一屆愛國主義教育課。
火熱陽光下的一次次沖跑中,大家都沒有抱怨,操場上充斥的一種開心的氛圍,因為大家知道要在“最高學府”開始三年的高中生活,足矣改變一輩子。而在往后的人生軌跡中你會發現,這種改變一輩子的自信,不僅僅來自于“會念書”這種標簽,而是一所好的學校,她將正確的三觀、社會責任感以及家國情懷都融入其中,而這種“正能量”會讓你在未來的人生軌跡中不會偏離和迷失,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今想起高中時代的老師們,心里由衷的是感謝:愛說冷笑話的林友忠、身材矮小的鄭瑞娟、慈祥和藹的宋琬平、圓滾愛笑的鄧東……這些可愛的老師們為什么可愛?并不是說他們“授業”水平一定很高,但是“傳道”上他們都堅持了自己,不為名利、兢兢業業,傳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些對我們來說,比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學都重要的多,特別在人生最關鍵的高中時期。
雖然自己向不惑之年邁去,但在120歲的母校面前,我們依然是孩子。母校向長者一樣,用歲月的沉淀告訴你可以慢點也不能迷失,可以不順遂也不能自利,而大方向正確了,加上自身努力,人生基本上不會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