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上午,福安一中扆山講壇暨12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高端學術論壇在溪北洋校本部大禮堂順利舉行,本場講座邀請1965屆初中校友劉守教授作為主講嘉賓,為初一優秀學生代表,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帶來了題為“記憶的物理模型假說”的科普講座?;顒佑煽娤蚬飧毙iL主持。
劉守教授是福安一中1965屆初中校友,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中國著名的全息研究和應用專家,業界尊稱“中國模壓防偽全息圖之父”。劉守設計制作的“激光全息瞄準器”安裝在建國70周年閱兵典禮導彈護衛隊的槍支上。先后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發明專利2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20多項,發表論文140余篇。
近年來,劉守教授和他的團隊潛心研究“腦記憶的物理模型假說”,即“腦全息的研究”。本場講座,他以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同學們做了一場關于記憶與腦全息影像的科普講座。
“探索之路:記憶是怎么形成的?” 劉守教授帶大家穿越回2000多年前,從亞里士多德的《論腦》研究講起,向同學們介紹了國內外與記憶有關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他在介紹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時,與同學們分享樸實但十分有效的做學問方法:靜下心來,認真鉆研。
“80年代腦全息是如何設想的?”“全息記憶新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劉守教授從信息的存儲機制、傳遞機理出發,提出了全息記憶模型,對當前記憶研究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了合理的解釋。他向同學們展示了神經生物學、神經醫學、分子生物學無法解決的腦全息的重重疑惑,他的團隊用數學公式提出了全息記憶物理模型的建立,生動地向同學們再現了在尖端科學領域各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
他還用物理學知識向同學們解釋了干涉場的能量波與學習之間的關系,與同學們分享學習技巧三要素“聽、練、默”。最后,劉教授結合自己提出的模型,對記憶相關的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理進行了探索。
整場講座既有陽春白雪般的科學想象,又富含深刻明晰的物理內涵,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大禮堂不斷響起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講座結束后,高二(1)班的肖超嵐同學向劉守教授請教了“竇房結的活動與神經系統活動的因果關系”,得到了劉教授的耐心指點。
恰逢福安一中2021-2022學年科技節系列活動的第五個活動階段,這場高端學術講座無疑為科技節增光添彩。
福安一中科技節并非浮光掠影的“一日游”,而是設計了2021年11月11日到2022年6月30日的系列活動方案,通過長效活動機制,來推動學??萍紕撔陆逃?、創客教育,以滿足學生自主探究,開發學生的大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除了劉守教授帶來的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節本階段的主要活動內容還有科普知識競賽、鐵絲陀螺和意面承重橋的現場制作和比賽。
當天下午,高一、高二全體學生進行了科普知識競賽。為拓寬視野,競賽試題選用多學科知識,既有教材知識,也有課外的知識點,充分考驗同學們的知識邊界。同學們積極參與,熱情答題。
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參與了鐵絲陀螺和意面承重橋的現場制作和比賽。比賽集趣味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可以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學習到材料的力學性質與結構設計,預測不同結構形式所能承擔的荷載異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分工協作的意識與能力。
高一年段各班選派5位同學參加鐵絲陀螺比賽,同學領到制作材料和工具鐵絲和鉗子,在規定時間內現場制作,每個班的5個同學組成一個團隊,大家互相協作、調試,確保陀螺在旋轉過程保持平衡,旋轉時間更長。
意面承重橋設計比賽以150克意大利面為主要材料,熱熔膠為連接材料。同學們在規定的空間尺度范圍內盡可能地提高橋身的承載力,承載力最大者獲勝;當承載力相同時,橋輕者勝;當承載力和橋身重量相同時,用時最短者。
團隊討論意面橋設計,既運用了學到的物理知識,又兼顧生活常識,也培養了團隊分工和協作,促進學習深化。
團隊分工配合,進行意面橋的制作。
一等獎作品,既有合理設計理念,又有良好的承重能力,還很美觀。
科技節的舉辦,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物理與生活的聯系;與會教師也收獲良多,領悟到教學中需要不斷創新、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平時需要多鉆研、多學習,不斷地與現代技術相融合,盡最大程度地落實核心素養的養成。
供稿|校本部教研室、辦公室
文字|連夢玲
攝影|黃俊工作室、何 俊、李進瑞
編輯|陳 焰
初審|繆有光、陳曼山
復審|繆向光、陳 雄
終審|陳平生